- “80后”大学生变身“番茄大王”
-
“80后”大学生种地变身
绝大多数“80后”都不知道小麦何时成熟、水稻何时播种,网上“农场”几乎成为了他们接触“田”的唯一方式。在宜兴市杨巷镇革新村,却有这样一位“80后”,当市场上番茄卖几元钱一公斤时,他亲手种出的番茄却以40元一公斤的收购价被抢购一空,人们自此渐渐认识了杨杰,一位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的“80后”。
他的番茄能卖40元一公斤
来到远望蔬果专业合作社的时候,杨杰正在忙活他的番茄苗,将品相不好的从几千棵苗中逐一拣出。由于进行的是生态种植,一亩番茄的产量还不到750公斤,但生态种植却让产品受到追捧。杨杰回忆,最先采购的是某单位专供高端科研人员伙食的部门,对果蔬质量有严格要求,经过多道程序检测之后,他的番茄成功“入选”。借此机会,杨杰的番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在40元一公斤的番茄走俏后,开始有人找上门来了。不少老板请杨杰吃饭,给这个毛头小伙递烟,并流露出跟杨杰合作种植的想法,但杨杰明白,他们其实是看中了自己的“秘籍”。在国内,番茄类别不下千种,适合在宜兴栽培的品种却不多。为了选种育苗,杨杰用了三年时间进行筛选,种源多数购买国外品牌,最终才确定品种进行种植。“再递烟、再吃饭,这个秘密打死我都不能讲。”他笑着说。
“杀不死虫子”的困惑
搞生态种植,首先要抓好对农药化肥的控制。合作社成立后,应农户要求,杨杰开始将种植技术在村里推广。大学学的就是种植专业,他的种植技巧很快得到众人肯定,但不少农户的种植理念却让他犯难了。
刚开始,杨杰还无偿提供一些进口的生态除虫药,谁知用了一段时间后,农民拿着被虫子啃过的植株来告状:这药根本杀不死虫子!杨杰有些无奈,生态果蔬的治虫本来就非常讲究,种植过程并非一味追求产量和外观,但这些在当地农民听来,一时间难以接受。不少人重新开始使用杀虫药、化肥,把番茄的亩产由原先的750公斤提升到了2000公斤以上,这让杨杰第一次感受到了前功尽弃的滋味。
番茄上市了,那些人后悔了。在农庄里,杨杰的番茄供不应求,很多城里人开车前来采购,甚至有的还未采摘就已被人订走,价格更是卖出了当地人从未听说过的高价。眼见为实后,当地有102户种植户加入了合作社,跟着杨杰搞起了生态种植。
立志将物联网“联”上田头
“80后”种地,种的是科技。从育苗到种植过程,杨杰都在参照最新的科学技术。反季节种植利润高,他就搭起了3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大棚。从创业初期的7亩地开始,杨杰用了4年的时间让自己的农庄有了起色,优质瓜果蔬菜种植园面积达到260多亩。
当然,仅有这些还不够,用物联网种地才是杨杰最大的心愿。“荷兰进口的喷头,掂一掂不超过2两重,但一个就要1000多元,一亩地要十几个,真的用不起。”杨杰告诉记者,发达国家在十多年前就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在了种植领域,例如电脑操控的滴灌技术他们在念书的时候就曾被当成过案例。但对于我国的农业物联网来说,国产化、高端化还尚需时日。
现在,杨杰正在和北京的一家公司联系,着手将种植过程在网上发布,让人们通过网络来验证自己的生态种植。杨杰坦言,这也是他在多方联系之后,能确定收费最低的一家公司。“慢慢来吧,现在资金真挺难的,5年以后整个物联网运用就该有个样子了吧。”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番茄网”(Fq.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番茄网”(Fq.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