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车田西红柿遭“滑铁卢” 村民血本无归(图)
-
华石冲村旁的一个收购站,工人们正在筛选分装小西红柿。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丰收对于农民并不就意味着好的收成。
8月17日,记者在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农产品交易市场,看到一辆辆农用车正从各村汇集到这里,满载一车车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小西红柿,等待着从这个桂林最大的西红柿集散地销往全国。
但有着15年种植历史的车田苗族乡小西红柿,如今正遭遇一场“滑铁卢”:收购价只及去年的2成,种植户损失惨重,将让明年的种植难以为继。
这次价格“寒潮”虽然有着市场供求变化的大背景,但车田本地对这种剧烈的市场波动应对乏力则更令人担忧。
种植户今年血本无归
车田苗族乡位于资源县西部,平均海拔886米,是桂林海拔最高的乡镇。因为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人们便发现这里特别适宜种植西红柿,并逐渐将其发展成规模,西红柿种植现在已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车田粗石村27组有200多村民,全都种植西红柿。近期阳光充足,地里的西红柿果实累累。不过,看着长势喜人的小西红柿,村民吴旭(化名)却高兴不起来。他当天下午刚卖出500斤小西红柿,只得到一百元。“上午还能卖到3毛一斤,下午就只有2毛钱一斤了。”
吴旭一年的收入主要靠这些小西红柿,而近几年小西红柿收购的价格一直稳定在每斤1.5元左右,效益很好。去年,靠着2亩小西红柿他赚了2万元,开始建新楼,“建一栋2层半的小楼要14万左右,已经攒了8万,剩下的6万三四年就能赚回来。”他当初是这么盘算的。
可他没想到,今年小西红柿的收购价突然暴跌,他建了大半的新房也被迫停工。
吴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两亩小西红柿用化肥20包,每包220元,要4000多元;买农药花了3000元,种子2包花了700多元。“投入7000多元,现在却只能收回3000多元,这些钱还不够继续买农药化肥。”
在田间,记者看到不少红彤彤的小西红柿果实已经开裂。“收购价太低,很多村民不愿摘去卖,就这样烂在地里。”吴旭说,请人摘一天工钱是70元,能摘300斤果。而这300斤果按今天最高收购价也只能卖90元,算上运费,自己一分钱也得不到。
黄宝村华石冲,一片小西红柿地旁的简易木屋是村民潘素兰的家,她和丈夫种着4亩小西红柿已经10年了。“在华石冲,家家户户都靠小西红柿挣钱,这一块的收入起码占了9成。今年收购价太低,家家户户都亏惨了。”这位皮肤黝黑的中年妇女满脸的苦笑。
潘素兰告诉记者,2008年,小西红柿的收购价也一度跌至每斤三毛钱,但那时农资没现在贵,农民倒不至于亏损。
在车田经营农资的吴义明证实,2008年至今,农资价格平均上涨4成,今年,复合肥又涨了二三十元。
下午6点,正值车田农产品交易市场收购的高峰期,附近的餐馆却生意冷清。一位店老板告诉记者,往年农民卖完果后都会吃个饭喝上几杯再回家,餐馆的生意也因此红火,“你看,现在农民卖完果直接就走了,农民们真是亏大了。”
收购商也说赚不到钱
红红火火的车田小西红柿为何会突遭“滑铁卢”?
记者走访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收购商。
8月18日,收购商杨老板的手机响了一个上午,“都是种植户打来的,问今天收不收货。我告诉他们,今天还是收的,但价格是2毛钱一斤。”
杨老板告诉记者,一筐10斤的小西红柿,去年在长沙能卖20元,今年却只能卖11元。“据我所知,今年在车田收购的老板还没有能赚钱的。”
与华石冲村一路相隔,有一间堆满小西红柿的平房,这是一个小西红柿收购站。在车田,几乎每个种植小西红柿的村子附近,都会有这样的收购站。
“两三毛钱的收购价已经持续20多天,我们也在勉强保本。”收购站老板潘立海以一筐10斤装的小西红柿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小西红柿收购成本3元,塑胶筐3.2元,纸张0.4元,人工分装成本0.7元,运到广州平摊运费3元,算下来总成本10.3元。而广州一筐小西红柿的批发价在11元上下浮动,最低甚至卖过8元一筐。卖价上不去,我们只能压低收购价,潘立海说。
对全国各地西红柿市场信息有所掌握的潘立海分析,“国内市场的销量没有变化,但近年来小西红柿产地扩大,比如云南、贵州几个大规模的小西红柿产地也就是这两年发展起来的。今年各产地都丰收,在质量上已没有明显优势的车田小西红柿便难销些了。”
对于如此低的收购价,潘立海也忧心忡忡,“我也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这样下去,农民明年肯定不愿再种了,这个生意就要断了。”
在车田农产品交易市场经营塑胶筐的曾老板告诉记者,去年店里塑胶筐的销量是120万个,但现在交易期已过去三分之一,塑胶筐才卖了20万个。“生意不好做,收购商来买塑胶筐都赊账,到现在我已经赊出几十万元了。”
车田市场的吸引力呢?
一些收购商告诉记者,尽管今年全国小西红柿收购价格普遍下降,但其它产地降幅远不如车田那么大,比如贵州的凯里市,那里的收购价现在就维持在每斤1元左右。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车田的收购商们故意压价?
收购商们否认了这种说法。潘立海说:“在凯里,每收购一大车小西红柿,政府就补贴200元。而在车田,我们每拉走一大车小西红柿,却要缴80元管理费。收购成本差距很大,所以今年有不少老板转去贵州了。收购商多,价格自然会高些。”
记者在车田农产品交易市场管理处的外墙上看到一张2010年制定的“管理规定”,上面写着:经营户必须按车缴纳卫生管理费,大车(9米以上)每车60元;中车(6米-9米)每车40元;小车(6米以下)每车20元;农马车每车10元。
“生意这么难做,管理费却涨了,大车和中车都比以前涨了20元。”杨老板说,她上午刚发走一辆6.8米的车,因为销量差不能多进货,12吨的车上只装了5吨货,本想跟工作人员说情少交点管理费,可还是一分钱没少。
市场值班工作人员杨进伟说,车田西红柿收获季为每年7月至11月上旬,其间市场平均每天有30辆车满载出去,可收管理费1200元。这些收入,大多用来支付10多个清洁工的工资。
几位收购商告诉记者,在稍具规模的西红柿产地,政府都会建立专门的交易市场。但远至云南、贵州,近至湖南和广西本地的百色,这些地方的交易市场都没有向收购商收取管理费的做法。
说起管理费,收购商戴盛美满腹怨气:“既然说是卫生管理费,卫生就应该弄好些,可清洁工经常隔天才来打扫。你看,这些堆了两天都没人清理。”戴盛美指着门前一堆丢弃的西红柿说。
记者看到,一辆货车进入车田农产品交易市场,水泥地面上的尘土立即被掀起,四处飘扬。
戴盛美告诉记者,对收购商来说,车田的吸引力,以前在于道路修得不错,西红柿产地也集中。但近些年,这些吸引力正在收购商心中慢慢淡去,除了管理费增加了收购成本外,收购商普遍认为这里缺少人情味。
“在湖南做生意,当地政府把收购商当贵客看,派专车接去吃饭,联络感情。平时遇上什么问题,一个电话,马上有政府的人找当地村干部过来协商解决。可在车田,除了收管理费,基本上看不到政府工作人员。”戴盛美说,等月底湖南西红柿上市,他便要转去那边收购了。
市场里一位收购商告诉记者,戴盛美是车田收购量最大的老板,他一走,西红柿收购价估计还要下降一毛钱。
记者注意到,占地60多亩的车田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七八十个铺面中,有近两成关着门。戴盛美告诉记者,市场刚建起的时候,这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而现在,收购商大多是本地人了,起码流失一半。
乡政府措施尚未见效?
在广西城市发展网上,记者查阅到一篇名为《广西车田,西红柿打造红彤彤的明天》的报道,说车田乡是华南最大的西红柿种植基地,2009年西红柿种植面积达11000亩,产量10万吨,产值1.2亿元,占当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近九成。1995年,车田还是一个人均收入只有500多元的“自治区贫困乡”,到2009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3502元,其中仅西红柿一项就人均增收3000元。
可见,对于车田乡,西红柿种植业是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对于车田乡的农民,西红柿种植如今更是他们赖以为生的生计。
对于当下车田西红柿遭遇的价格寒潮,车田苗族乡乡长杨小龙有着自己的分析:“往年,贵州产的小西红柿收获期要比车田早,但今年恰逢干旱,收获期推迟,便与车田小西红柿扎堆竞争,压低了收购价。但这只是部分原因。据我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小西红柿零售价与去年持平,保持在每斤2元左右。车田收购价这么低,不排除收购商们故意压价的因素。”
杨小龙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车田小西红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乡政府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这些年我们努力发展本地西红柿深加工企业;引进新的种植技术降低种植成本;推进西红柿品种更新换代,避免同质化竞争。”不过,杨小龙也坦承,一些举措正在推进当中,还未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走出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民伍先谊依然眉头紧锁,他正在为来年发愁:“今年算是白搭进去了,风险太大,明年准备外出打工,看看市场行情再决定后年要不要继续回来种西红柿。”
农友们行事的依据,无非是看上年的市场行情。其实农民也一直在按市场规律种植,可种着种着还是出了偏差。把一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交给农民去预测,确实也不太现实。或许来年行情看涨,但像伍先谊一样的农友们又将因为畏缩而丧失分享利益的机会。
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市场风险呢?
其实,当地政府可以做的还是不少的。比如,在今年农资成本大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采取团购的方式,让农资直接从厂家进入农户,砍掉流通的中间加价环节,降低农民种植成本;是否可以在留住老客商、吸引新客商上多下点功夫,毕竟,留不住这些客商,其结果还是伤农。
这些年,桂林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上,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各县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农业,比如永福的罗汉果、阳朔的金桔、恭城的月柿、灌阳的雪梨和黑李等。而我们都知道,这些特色化农业的核心是农民,在遭遇市场风浪时,尽一切努力保护农民的利益,其实就是在保护来之不易的桂林农业发展成果。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番茄网”(Fq.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番茄网”(Fq.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