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频道 |  南瓜频道 | 玉米频道 | 黄瓜频道 | 番茄频道 | 西甜瓜频道 | 寿光频道 | 农药肥料 | 温室灌溉
热点搜索: 樱桃番茄 粉果 抗TY 红宝 圣女果
当前位置:首页 >  > “西红柿鸡蛋面别做咸了”
“西红柿鸡蛋面别做咸了”
【来源:大众日报(济南)】 【时间:2010/12/24 14:34:00】【字体: 【打印】 【关闭】

    “我的宫保鸡丁盖饭少放盐”、“我的西红柿鸡蛋面别做咸了”……12月23日中午12点多,济南市历下区环山路南段的一家快餐店里,就餐的人不少,短短20分钟就有3位顾客在点餐时要求“少盐”。不过似乎收效甚微,3人均表示端上来的饭依然偏咸。

    “现在的确有不少酒店反映客人对健康饮食的要求高了。”省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光璧说,客人在点餐时会提出“有高血压,菜别做咸了”、“有糖尿病,不能吃××”等要求。不过,由于山东人传统上口味比较重,目前占山东餐饮市场份额九成之多的鲁菜,用盐量肯定比南方菜要多。 李光璧希望将来能和卫生部门联合开展健康培训,向餐饮从业者普及低盐知识。

    “我们正在进行鲁菜标准化制定,虽然将以前的食盐‘少许’具体到了‘克’,但是没有充分考虑低盐与健康的关系,我们会在下一步的标准制定中予以考虑。”省质监局标准化研究院的黄艳梅说。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山东人做菜不仅放盐多,还喜欢用酱油和酱料,口味偏重且已经形成习惯。有时候厨师知道要做清淡一些,但手一抖,盐又放多了。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每人每日摄入6克盐,但山东人远远超过这个水平。”省疾控中心主任毕振强说,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2002年山东居民每日盐摄入水平为烹调用盐 12.7克、酱油 13.9克,而全国平均数分别为 11.8克和8.8克。

    “除了在外面吃饭,绝大多数家庭是妇女‘ 掌勺’,少吃盐执行得好不好关键在妇女。”省妇联宣传部部长刘脉泉建议,给每个家庭都发放控盐勺、控盐知识手册等。

     12月23日,省卫生厅召开了一次减盐与高血压防控座谈会,探讨以减盐控制高血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为什么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卫生部副部长尹力说,三四十年前大家接受的健康知识是:早起喝一杯盐水,一天都有劲儿。但那时候干体力活的人多,大量出汗,盐分都随着汗水排出体外了。现在很多人一年出不了几次大汗,盐分和水分在体内是按比例结合的,盐多水多,血管压力就大,血压自然就高。年轻时候血管壁的弹性好,压力大点觉不出来,不至于影响脏器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血管壁长期受到较大压力,弹性变差,逐渐影响心脏,引起冠心病;影响脑血管,引起脑卒中;影响肾脏,引起肾衰竭等……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就找上门来了。

     2002年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还显示,我国 18 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估计全国高血压患者约1.6亿人,患病率比 1991年增加 31% 。我省高血压的流行趋势也日趋严重,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我省18岁以上人口的高血压患病率为 27.5% ,高于全国18.8% 的平均水平。2007 年我省中西部8个县(市、区)慢病基线调查初步结果显示,2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 43.8%。与此同时,居民对自身血压状况的知晓率和高血压的治疗状况却不容乐观,据调查,高血压患者中仅有27.0%的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正规治疗的仅有21.8% ,能达到控制标准的不足5%,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那么降低食盐摄入量,能否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呢?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功焕称,答案是肯定的。

    “世界卫生组织应对全球慢病的相关策略中,减盐是重要方面。”杨功焕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进行控盐行动,有的收到很明确效果。比如芬兰自1970年起限制食盐摄入,1979年—2002年人均食盐日摄入量由12克下降到9克以下,同期人群血压均值下降了10mmHg,脑卒中死亡率减少了90% 。英国政府同食品加工业合作,在加工食品中减低盐的添加量,使得人均盐摄入量下降 9.5% ,减少了 51.4万名脑中风病人,增加了健康寿命210 万人年,节省了321亿美元的医疗费用。

    “我国也开展了很多减盐示范项目,比如北京、上海等地推广低钠盐;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盐袋中添加控盐勺等。”不过杨功焕坦承,成功的慢性病预防需要全社会参与、支持性政策、部门协作等。“比如低钠盐比普通盐贵近一倍,如何引导市民买低钠盐,政府是不是可以给予补贴等,这些都需要探讨。”减盐行动可推荐的策略包括:和食品企业合作;政府出台政策保证产品进入主渠道;宣传动员,促进人们了解使用低钠盐或其他低盐食品;促进食堂餐厅烹调低盐菜肴;社区和家庭主妇行动,家庭中的低盐菜肴烹饪;从盐的摄入量到摄入方式,到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到死亡的综合监测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番茄网”(Fq.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番茄网”(Fq.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