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光,谁的蔬菜之乡
-
“世界蔬菜看中国,中国蔬菜看寿光。”2001年第二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一句宣传语,显现出的是寿光蔬菜业不可替代的优势与霸气。但九年之后,即2010年4月20日,农业部一位官员出席第十一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时却感叹说:“我们炒盘青椒都要看外国人的脸色,因为种子是人家的。我国是第一蔬菜大国,却被外国人控制了种子。这种现象,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而此时,寿光的老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关闭,投资达20亿元的新市场——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一期已经开业,投资6亿美元的蔬菜物流园二期工程亦快要开工,这6亿美元来自美国黑石基金牵头的数家投资基金。
中国的“蔬菜之乡”,背后真正的主人已经悄然改变。
蔬菜之“芯”的沦落
山东寿光曾因为大棚蔬菜而享誉全国,被视为中国蔬菜产业的一面旗帜。历史上,寿光曾有鸡腿葱、独根红韭菜、芹菜等一批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但如今,它们已基本从市场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蜂拥而入的洋品种。据粗略统计,寿光60%以上的蔬菜市场份额已被洋品种占领,一些洋品种的市场份额甚至达到了90%。
被称为蔬菜之“芯”的种子,正在被外国所垄断。
寿光市大仓村张青的蔬菜大棚里的茄子长势正旺。张青指着茄子告诉《中国财富》记者,他们村300多个蔬菜大棚,基本用的是洋种子,茄子的种子来自荷兰的瑞克斯旺公司,0.45元每粒。今年茄子价格不错,每斤能卖到一块六七,一亩能收2万公斤,凭着高产高价,一亩蔬菜大棚每年能带来三四万元的收入。
古城街道杨家村村民杨洪法已经种了十几年的蔬菜大棚。“1993年,我建起了第一个大棚,一年收入就几千元。从2005年开始,我的大棚发展到6个,年收入10多万元。我就是从四五年前开始用洋种子的。”
“洋种子”究竟是凭什么吸引农民趋之若鹜的?
杨洪法告诉记者,“洋种子”一般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耐储藏等优势。“以番茄为例,国产的72-69、青研1等品种品质非常好,本地消费者对之情有独钟,却因为皮薄不易储存,不适合长途运输,而只能在近郊种植,销售范围只局限于本市区。”
张青则说得更为直接:“哪个品种好就种哪个。荷兰长茄子种子虽然贵了点,但是产量能比国产品种高出一倍,结出的茄子质量高,销路好,村里的茄子大多卖到北京等大城市了。而国产圆茄子尽管种子50元每袋(20克),但坐果率低,用的人就少。不仅是茄子,平常种的大棚作物基本用的是国外的种苗。国外的种苗虽然贵,但农药化肥少使,产量还高,多长出点东西,种子钱就出来了。”
蔬菜种子市场可以通过种植方式来划分,大田蔬菜多是国内种子,而温室、大棚蔬菜多为进口种子。寿光市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寿光农民种植的蔬菜品种,除韭菜、大白菜、萝卜等少数品种的繁种能够自足外,别的蔬菜品种80%以上需购买国外种子;几大主要蔬菜种子每年在寿光的总销量为6万公斤,而进口的就有4万公斤;进口种子每公斤平均价格为0.75万元,是国内品种价格的10~20倍,每年农民要拿出3亿多元购买进口种子。
调查表明,一般情况下,国外种子蔬菜产量比国内同类蔬菜种子产量要高20%左右,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售价高20%左右;菜农看中的是蔬菜的产量、质量、抗病、防虫及价格,而不管是“洋种子”还是“土种子”。
2010年的菜博会上,世界种子巨头瑞士先正达公司买断了展览馆最醒目的广告位,两幅巨大的广告牌悬于入口两侧。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和德瑞特、美国BHN和圣尼斯,以色列海泽拉等国外种子公司,买断了展览馆最好的位置,而且展区面积很大。
对此,寿光新世纪种苗公司总经理董继宗颇显无奈:“寿光蔬菜市场太有代表性了,占领了寿光种子市场,就能辐射全国。所以最近几年的菜博会上,好的展览位置都被国外种子公司抢占了。”新世纪种苗公司年育苗能力3000多万株,位居寿光100多家种苗公司的前列。“现在是订单农业,客户要求用国外种子,我们只能繁育洋种苗。”董继宗说。
寿光国家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副主任许美荣说,一粒荷兰产的无刺小黄瓜种售价0.7元,而国产的同样黄瓜种一粒仅需0.2元。荷兰瑞克斯旺的茄子,几乎垄断了寿光市场,原来0.38元每粒,后来卖到0.48元每粒,现在0.58元都买不到种子了。种子利润非常高,每粒种子几角钱甚至一两元钱,比黄金还贵,推广系统每个环节均要挣一笔钱,到最后还是老百姓埋单。
国产种子是如何被击败的
种子是农业生产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和再生产资料。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种子第一,不可侵犯。”
但如今,洋种子为什么能击败国产种子?一则“旧闻”似乎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2000年4月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发了《近一半蔬菜种子质量不合格》的文章称,农业部蔬菜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蔬菜种子的抽查显示,市场上销售的蔬菜种子近一半质量不合格,发芽率不合格的样品占总样品量的24%,纯度不合格的样品占33%。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全国9省市45份大白菜和甘蓝种子样品进行抽查显示,合格26份,抽样合格率57.8%,白菜种子的抽样合格率为68.9%,甘蓝种子的抽样合格率仅为37.5%;国有企业的种子抽样合格率为69.2%,集体企业的抽样合格率54.6%,个体企业的抽样合格率为0。
文章结尾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今年一季度蔬菜种子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名单”显示,上榜企业均是本土企业。
与此暗合的是,我国2000年《种子法》刚颂布实施,我国各种资本纷纷进入种业这一我国最后放开的农资市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大型种业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凭借强大的资金和科研优势抢夺我国种业市场的奶酪。
产品质量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科研技术有限的国产种子公司与有上百年历史的大型国际种子公司不期而遇。
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常务副主任国家进介绍说,“洋种子”大举进入寿光蔬菜种子市场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的。“洋种子”的进入模式是,开始价格较低,甚至免费让菜农种植,等获得成功后,再向菜农出售。随后,寿光本土的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看家品种逐渐被赶出了市场。以低价位占领寿光的蔬菜种子市场后,外资开始大幅提高种子价格。以甜椒为例,国外种子公司生产1粒种子的成本只有1分钱左右,但到中国市场要卖1元钱。即便如此,由于进口种子抗病抗虫、产量高、质量好、市场收益高,销路依然好于国产种子。目前,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泽文、纽内姆等30多家种子公司,均已在寿光建立了试验站和展示基地,并以此辐射到全国250万亩以上的蔬菜种植面积。
“外资公司的营销和服务模式很值得国内种子企业学习。”寿光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瑞克斯旺建立了专家视频服务与技术知识库功能的技术服务网站,由10余名专家组成了一个在线服务团队。农民只要买了该公司的种子,遇到任何问题均可以随时向专家请教。”公开的消息显示,瑞克斯旺2010年还计划在中国各地建立百余个瑞克斯旺基层服务站,为农户提供学习交流蔬菜种植技术的活动场所。另一家外资公司推销种子时免费给农民播种,而且农民买指定的播种机还给补贴1000元,此举调动了起农民购买种子的热情。而正因为外资公司的营销服务模式健全、长效,才出现“洋种子”受欢迎的局面。
瑞克斯旺于1999年在青岛设立办事处,以青岛为据点开拓中国市场,2001年注册成立瑞克斯旺(青岛)有限公司,2009年公司更名为瑞克斯旺(中国)种子有限公司。几年来,该公司先后在山东、河北、辽宁及西北、南方省份共21个省份建立了完善的实验、示范和经营体系,拥有20万稳定客户群,向全国各地引进推广瑞克斯旺优良品种60余个,而且已成为出口基地、超市等高端消费市场的主导产品。特别是越夏番茄系列品种填补了国内外夏季无高档蔬菜品种的空白,布利塔茄子和尖椒品种为越冬日光温室的主导品种,这三个系列品种已占到中国保护地市场80%的份额。
而让人担忧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外资公司进入后,种子研发领域的一些高端人才亦在流失,寿光等地已经出现外资种企并购当地种企的现象,不少国产种企的中层跳槽到了外资种子公司,外资公司不仅给出了年薪几十万元的高薪,还拨巨款供研发人员用于育种方面的研究。
据统计,仅在山东寿光建立了研发机构的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国外种子公司,每年通过蔬菜种子市场经营种子的销售额就超过6亿元,全国辐射面积达250万亩。
寿光的二次革命
1989年,寿光县三元朱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发明了冬暖式大棚技术,且带领16名党员建起了17个冬暖式大棚。就是从这17个冬暖式大棚开始,大规模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寿光模式”解决了千百年来北方地区冬季蔬菜稀缺的难题。寿光县成为名扬全国的“中国菜篮子”,王乐义的“蔬菜革命”由此传为佳话。
二十年后,蔬菜大棚像白色的海洋包围着寿光市,一年生产的蔬菜足够当地人吃五十年以上,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的蔬菜月均交易量达到5亿公斤。2010年,寿光年产蔬菜预计可达100亿公斤,全国平均每人8公斤。寿光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蔬菜种植、物流中心。
但寿光生产的西红柿、胡萝卜、茄子几乎是清一色的“外国血统”。外国种子已经占据寿光蔬菜的2/3以上,而且此种趋势愈演愈烈。
市场被“洋种子”控制之后,农民的生产成本正在不断上升。
“一些外国种子公司的进入,让寿光人看到国内种子产业的落后,更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打造‘中国芯’,是蔬菜产业的‘内核’与制高点。发展蔬菜产业,不突破育种,控制权就始终会掌握在别人手里。寿光的出路,只有打造育种基地蔬菜产业才有未来。”许美荣说。
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院长助理苗锦山介绍,为实现国产蔬菜育种的突破,2006年,寿光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依托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寿光蔬菜研究院。2008年,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立“寿光蔬菜育种与示范工作站”,进行新品种选育、种植示范、推广开发。目前,寿光市蔬菜育种基地已拥有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大科研机构,国产种业研发的平台初步搭建起来。
最近两年,寿光的种子研发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菜博会期间,“寿研一号”等4个甜瓜品种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2009年,又有两个丝瓜品种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2010年,除了已经通过专家鉴定的中寿12号辣椒品种外,还有一个辣椒品种已进行大面积试种;另外,目前寿光市蔬菜育种基地已有370多个国产品种进入试验阶段和推广前期。他们的近期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在西红柿、茄子、黄瓜等蔬菜品种的国产化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每一类主栽蔬菜各选育出主要技术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进口品种的新品种2~3个,使国产蔬菜良种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良种价格降低30%~50%。
与此同时,为了抗衡“洋种子”的攻势,山东省已经建立了“太空种子基地”。太空蔬菜育种基地负责人刘恩贺认为,拿太空种子种菜赚钱只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振兴本土种业,抗击洋种子入侵”。“育种的大棚是特制的,空间大,保温好,土坯墙的厚度足足有5米,每个棚的造价高达11万元。”刘恩贺说,“太空育种技术的推出给我们带来了翻身的机会。”
目前,作为山东省第一家太空蔬菜育种基地,宁阳太空蔬菜育种基地已从中国科学院移交的34个太空种子中筛选出适合本地生产的太空黄番茄、大青茄等8个新品种。
然而,即便有了和外国种子一样的质量,仍不意味着国产种子就能取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国产种子最大的短板不仅仅是质量,还有研发体系的问题。”刘恩贺说。
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院长助理苗锦山说,一个蔬菜优良品种培育需要从各地选取材料,通过不断杂交对后代进行遴选,经不同地区多年试种后才能推广,这个周期大概需要七年时间。而当前我国主要是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从事种子科研,市场与科研完全脱节,使得科研机构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研发。而国外,育种业通常由大公司实行研发与产品推广“一条龙”模式,并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产品研发成功后,公司负责推广营销,所得利润返还为科研资金,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现在已经改变了研发模式,从培育的最初阶段开始,就会和种子企业进行联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研发种子。”
“菜农愿意多花好几十倍的价钱买一粒好种子,说明价格不是决定蔬菜种子市场的关键因素。国内的蔬菜研发机构应该摈弃低价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发。”中寿12号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沈火林透露,种子产业的现状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国产种子研发力度,大力发展民族蔬菜种业”的相关政策正在制定当中。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番茄网”(Fq.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番茄网”(Fq.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