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频道 |  南瓜频道 | 玉米频道 | 黄瓜频道 | 番茄频道 | 西甜瓜频道 | 寿光频道 | 农药肥料 | 温室灌溉
热点搜索: 樱桃番茄 粉果 抗TY 红宝 圣女果
当前位置:首页 >  > 番茄叶霉病防治研究进展
番茄叶霉病防治研究进展
【来源:番茄信息网】 【时间:2010/8/26 17:11:00】【字体: 【打印】 【关闭】

    番茄叶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褐枝孢菌Fulvia fulva(Cooke) Ciferri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绝大多数番茄种植地区均有发生。病菌除导致叶片病斑影响光合作用外,还可侵染茎秆和果实,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降低食用价值,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据历年调查统计,由番茄叶霉病引起的产量损失达10%~25%,流行年份达50%以上,一些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病害在露地和保护地均可发生,但以保护地发病重、流行快、损失大。随着保护地面积的增大,叶霉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在抗病育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并有效地控制了叶霉病的危害。

1、抗病育种

番茄叶霉病是一种典型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同时品种间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因此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叶霉病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世界上对于番茄叶霉病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并且确认抗叶霉病基因为单显性基因。目前已发现的抗叶霉病基因已达24个,被利用的在9个以上。叶霉病是蔬菜中生理小种分化最激烈的病害,已知世界上叶霉病的生理小种分化至少13个。对于叶霉病生理小种的鉴定,有一套完善的国际通用的叶霉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谱,它由7个含不同抗病基因的番茄组成,即Money Maker、Lealmould Resister、Vctomod、V121、Ont7515、Ont7717、Ont7719分别含cf0、cf1、cf2、cf3、cf4、cf5和cf9基因。美国育种专家用醋栗番茄P.I.112215和秘鲁番茄作抗病亲本,分别育成了Improved Bay State(Thonas,1952)和Moldproot Forcing (Guba,1953)等高抗品种。日本利用Bay State亲本系统来源的抗病基因育成了丰杨、杨子、七福等抗病品种。国外育成的抗叶霉病的品种仍然主要含cf 5或cf 9基因。辽宁省农科院已育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抗叶霉病特性的辽杂系列品种。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出的中杂9号也具有抗叶霉病的特性,但是由于叶霉病新的生理小种不断出现,克制了已应用的抗性基因,致使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所以要想培育出一个适用于叶霉病严重发生地区的品种,至少应转入两个抗现在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基因。

2、生物防治

2.1 拮抗菌的分离和利用

国内刘秋等利用稀释分离法从东北蔬菜保护地37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编号为MY02、MY04两个链霉菌菌株的活体及其发酵液对番茄叶霉病菌表现强烈的抑菌效果。这无疑给利用链霉菌发酵产物对番茄叶霉病进行生物防治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此外,顾真荣等报道使用枯草芽孢杆菌G3菌剂防治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有良好的效果。

2.2 植物源农药的利用

植物源农药因其高效、低毒、低残留及与环境和谐性而受到社会青睐。李永刚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31种中草药单剂的水提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的测定,在此基础上,利用几种中草药如苦参、苍耳子和蛇床子等配制成中草药复合制剂LS-1,并对其进行了番茄叶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LS-1在浓度为0.04g/ml时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88.29%,与常用的化学药剂甲基托布津(0.00125g/ml)防治效果相当。梁彩萍等在室内研究了新疆紫草色素对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的生物活性,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疆紫草色素对番茄叶霉病菌抑制作用明显,浓度为800μg/mL时对番茄叶霉病的离体防治效果达到90.5%。宋兴舜等通过室内抑菌、田间药效试验,发现大蒜素3 000倍液对番茄叶霉病具有明显的预防治疗效果。孟昭礼等采用室内离体平皿法和田间试验,测定了人工模拟合成的新型植物源农用杀菌剂银泰对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生长的抑制和对它引起的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银泰EC在0~200μg/ml浓度范围内,对供试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随浓度的提高而增强。20%银泰EC1 000mg/L防治叶霉病的效果84.9%,明显优于对照药剂扑海因的防效。

3、农业防治

3.1 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辽宁农科院等单位分别育出抗叶霉病的中杂9号、双抗1号、双抗2号、佳粉15号以及辽粉杂系列等多个抗叶霉病品种,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病效果。在采用抗病品种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品种的抗性丧失。目前应用的抗病品种多是单基因高抗品种,在应用前期防治效果很好。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选择压力增加,而使优势小种发生变化。据报道,北京一些地区多年来采用含有cf4基因的抗叶霉病品种双抗2号,致使原来的优势小种演变而出现小种4号,使品种失去抗性。因此,今后培育新品种有必要利用多个抗性基因,通过垂直抗性基因的积累或利用水平抗性来抑制病原群体的变化,增加抗性的稳定。

3.2 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是防治叶霉病的另一重要途径。番茄发育温度与番茄叶霉病发生适温相重叠,短期内保持30℃以上高温,虽可控制病害发展,但对番茄生长不利。研究表明,增加棚室通风时间与次数,改善浇水方式,使用无滴膜,合理调控棚内相对湿度,使其维持在85%以下,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在生产中应注意不从病株上采种,并可采用温汤浸种的方法减少种子带菌。保护地可采用福尔马林消毒或用硫磺粉闷闭熏蒸一夜以减少田间病菌数量。此外,通过摘除病叶以及与瓜类、豆类等作物轮作等方法减少菌源量,抑制病害流行。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因其有药剂残留、病原菌抗性及影响番茄品质等问题,有着许多不可避免的缺点。应根据病情,适时喷药,以控制叶霉病的流行。国内许修宏等通过室内试验筛选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较强抑制效果的甲托、多菌灵、代森锌、百菌清和农抗BO-10五种药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甲托、多菌灵和代森锌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98.70%,87.70%和78.10%,而百菌清和农抗BO-10的防效分别为37.10%和32.20%。义树生、唐蓉采用粉尘法施药与常规喷雾法施药对比,发现粉尘法施药在防治保护地番茄叶霉病时对病情的控制较强,效果理想,省工、省时,5%百菌清粉尘剂的防治效果达84.5%。义树生采用万霉灵超细粉尘剂喷粉与常规药剂防治比较试验表明,6.5%万霉灵粉尘的防治效果达87.2%,常规药剂仅为53.5%,提高防效33.7%。苗则彦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新型复配药剂斯克对番茄叶叶霉病菌进行室内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对甲基托布津和斯克具敏感性。刘长远等通过对25%斯克可湿性粉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该药对番茄叶霉病具有极佳的防治效果,达到83.39%~92.30%。在化学防治时应注意药剂轮换,尤其是内吸性杀菌剂不能长期连续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化学药剂应在病害突发,而其它方法难以控制时才采用,并且应尽量选用高效、无毒、无残留、不使病原菌产生抗性的药剂。从以上抗病育种、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4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对这种发生在番茄生长中后期,且具有流行性、间歇性、暴发性的叶霉病,采用单一的防治措施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考虑到番茄的品质、农药残留、卫生等方面和目前防治措施的局限性,应采取种植抗病品种、生物防治、各种农业防治措施等多种方法对番茄叶霉病进行综合治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番茄网”(Fq.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番茄网”(Fq.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