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源高山越夏番茄产业粗具规模 助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
改变山区传统种植模式,着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是调整种植结构、推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近年,我市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山越夏番茄生产,其可观的收益让山区群众认识到这是一项“短平快”的脱贫致富项目,进而激发了山区群众种植高山越夏番茄的积极性。目前,以王屋镇罗庄、柏木凹、麻庄等村为核心的高山越夏番茄产业粗具规模,王屋镇番茄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解决技术难题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
夏日的王屋山有几分炎热。6月24日上午,在王屋镇罗庄村外的一片番茄地里,该村村民范强正在查看秧苗的长势。
当他听说市农牧局园艺工作站技术人员当天要来村里传授番茄管理技术时,心里很激动,毕竟他种植番茄的时间短,有许多问题想向技术人员请教。
上午9时许,得知技术人员已经来到了村里,范强连忙从番茄地里走出来。他远远看到技术人员的车停在了村委会主任张会家门前,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找技术人员。
张会家院内的地上摆满了培育的番茄秧苗。翠绿的秧苗高有30公分左右,一棵棵挺拔喜人。技术人员走进院内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秧苗的生长情况。长期活跃在基层的技术人员王旭东说,高山越夏番茄的种植,选对种子、育好秧苗很关键。因此,育苗期间也是他们比较忙碌的时候。平常情况下,他们基本上一周到村里来看一次。但在育苗的关键期,他们每周最起码要进村两次,从种子选购、穴盘准备、基质挑选、水肥管理等方面,给村民以技术指导。
好在现代通信手段发达,罗庄村的番茄种植户自发组建了一个番茄种植微信交流群,美其名曰:“王屋山露地番茄圆梦群”。种植户热切期盼能通过种植高山越夏番茄实现他们的致富梦想,期盼番茄每年都有好收成。
“秧苗长势不错,这几天就应抓紧移栽进地里。由于气温高,秧苗定植时要赶紧浇水,还必须浇透水,这样利于秧苗快速生长……”技术人员王旭东边看秧苗边嘱咐村民。
范强看技术人员忙碌完了,就连忙上前请教。“我家今年种有一亩多番茄,前几天刚刚把苗移栽进地里,你们有时间的话帮助我看看……”范强说这些话时,眼里充满了期待。
种植效益好,高山蔬菜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新产业
范强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今年60岁,以往农闲时就在王屋镇周边干建筑工。但随着年龄增大,繁重的体力活让他有些吃不消。再加上这些年周围的村民依靠种植番茄收入很可观,他去年和老伴儿商量后就种了一亩多番茄。尽管去年的收成不是太好,他们家的番茄还是卖了1万多元。他们今年就更有信心了,将面积扩大至1.5亩。罗庄村像范强一样从事番茄种植的农户达到了120户,甚至一些40多岁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来种植高山越夏番茄。
高山越夏番茄多在夏末秋初上市,品种好、质量高,价格也相对较高。种植户从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据张会介绍,2012年罗庄村还是市级贫困村,但自从村内开始种植高山越夏番茄后,累计种植面积达800亩,农民总收入860万元,人均收入7150元,年人均收入净增近1200元。凡是种植高山越夏番茄的贫困户都先后脱贫。
王屋山区是革命老区。为了助推我市革命老区群众尽快脱贫实现小康,近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支持老区建设发展、为老区人民多办实事作为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并按照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监督实施、爱心单位具体承办、贫困农户直接参与、老区人民群众受益的社会扶贫模式,会同市农牧局园艺工作站等单位,经过6年的不断探索实践,使王屋镇高山越夏番茄种植取得成功。这不但实现了种植区农户脱贫致富的预定目标,还有力助推了老区扶贫攻坚进程。
王屋镇政府按照相关要求,因势利导,积极鼓励罗庄、柏木凹、麻庄等周边村积极发展高山越夏番茄产业。目前,该镇番茄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先进技术支持,助推高山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济源晨报记者在王屋镇柏木凹村采访得知,该村不仅把蔬菜制种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在高山越夏番茄种植上更是先行一步。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杰介绍:“去年我们先后到山西壶关、沁水、高平等地学习先进的高山越夏番茄种植技术。当看到人家采用先进的避雨栽培技术种植出来的番茄的品相好、产量高、价格高时,我们也决定要采用这种先进的栽培技术,让高山越夏番茄种植更科技化、标准化。”
心动更要行动。今年上半年,柏木凹村新建设了80个标准化避雨栽培钢架大棚,引进先进的设备用于番茄种植。张树杰说:“科技就是生产力。先进的设备设施用于生产,不仅提高了番茄的品质和产量,还减少了打药量,减少了裂果,延长了番茄的上市期。番茄也能卖个好价钱。”他们去年9月份在山西高平等地参观时,当地番茄的价格一路走高,甚至一天之内价格涨了好几次。
市农牧局园艺工作站负责人赵兴华介绍,发展高山蔬菜打破了丘陵山区“小麦+玉米”或“蔬菜制种+玉米”的种植模式,改变了这些地区土地不宜种植越夏茄类蔬菜的传统认知。现在“蔬菜制种+高山越夏番茄”已经成为我市丘陵山区农作物主要栽培模式之一。高山越夏番茄产业已经成为我市丘陵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贫困农民“造血”功能的主导产业。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番茄网”(Fq.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番茄网(Fq.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番茄网”(Fq.vegnet.com.cn)联系。